2019-12-07 15:53:25
2994
為了限制電磁輻射給人們帶來的危害,我們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一)屏蔽法
采用某些技術措施,將電磁輻射的影響控制在指定的空間范圍內。一種是將輻射污染源加以屏蔽,使其不對限定范圍以外的生物機體或儀器設備產生影響,稱之為主動場屏蔽或有源場屏蔽;另一種是將指定范圍內的人或儀器設備加以屏蔽,使其不受電磁輻射的影響或干擾,稱之為被動場屏蔽或無源場屏蔽。
(二)接地法
將屏蔽部分或屏蔽體所產生的感應電流由電極導入地下,以免再次成為二次輻射源。
(三)吸收法
選用能吸收電磁波的材料,使電磁波衰減。
(四)個體防護法
對處于電磁輻射場環境中的作業人員的防護。主要是穿著防護服;戴防護頭盔;戴防護眼鏡等。
(五)增強輻射環境保護意識,注意工業射頻設備的布局與分區控制,實行干凈區、輕度污染區與重污染區的“三區”管理,確定保護距離,大功率的發射設備必須安置在遠郊區,電臺附近不應建設居民區及學校,對大型發射臺站的選址應執行當地政府的有關規定。
這里我們對移動、聯通、小靈通、大靈通等通信基站的輻射問題做一下簡要的介紹。國家制定的<<電磁輻射防護規定>>(GB8702-88)規定我國電磁輻射防護標準比一些發達國家更嚴格:美國和日本的標準是功率密度3000微瓦每平方厘米,歐盟的標準是450微瓦每平方厘米。我國的標準是40微瓦每平方厘米。較大的移動、聯通基站發射功率為20瓦,其天線前10米的功率密度為0.6微瓦每平方厘米,遠遠低于國家標準。而大靈通平均發射功率為2W,小靈通基站發射功率僅500毫瓦,其功率密度就更小了并且在傳輸途中輻射還會減弱。實際上在我們生活和工作的環境中如:(1)電腦0.6-1.5米的距離內;(2)居室中電視機、音響等家電比較集中的地方;(3)工、科、醫電氣設備周圍;(4)高壓輸變電線路及設備周圍,這些地方的輻射還要比移動通信基站的輻射要大一些,因而移動通信基站并不屬于較強輻射源。特別是基于數字技術運用,現代移動通信輻射強度得到了進一步的控制。因此只要基站各項技術參數符合標準那么它所發出的電磁波就不會對人體的健康構成危害,附近居民不必太過擔心。
電磁輻射污染還會對正常的無線電通信或其它安全業務的正常運行產生干擾。
就無線電干擾而言,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同頻率干擾、鄰頻道干擾、帶外干擾、互調干擾和阻塞干擾等。
(1)同頻干擾,凡是無用信號的載頻與有用信號的載頻相同,并對接收同頻道有用信號的接收機造成干擾的都稱為同頻干擾。
(2)鄰頻道干擾,干擾臺鄰頻道功率落入接收鄰道接收機通帶內造成的干擾,稱為鄰頻道干擾。
(3)帶外干擾,發射機的諧波或雜散輻射在接收有用信號的通帶內造成的干擾,稱為帶外干擾。
(4)互調干擾,互調干擾又分為發射機互調干擾和接收機互調干擾。發射機互調干擾是多部發射機信號落入另一發射機,并在此未級功放的非線性作用下相互調制,產生不需要的組合頻率,對接收信號頻率與這些組合頻率相同的接收機造成的干擾,稱為發射機互調干擾。接收機互調干擾是當多個強信號同時進入接收機時,在接收機前端非線性電路作用下產生互調頻率,互調頻率落入接收機中頻頻帶內造成的干擾,稱為接收機互調干擾。
(5)阻塞干擾,接收微弱的有用信號時,受到接收頻率兩旁、高頻回路帶內一強干擾信號的干擾,稱為阻塞干擾,輕則降低接收靈敏,重則通信中斷。
從管理的目的出發,按干擾程度來分級,一般可分為以下幾級:
(1)允許的干擾。在給定的條件下,引起接收機質量降低尚不明顯,但在系統規劃時應加以考慮。允許干擾的程度通常在CCIR的建議或其它國際協議中規定。
(2)可接受的干擾。在給定的條件下,具有較高程度的干擾,它使接收機質量有中等程度的降低,由有關主管部門來認定它是可接受的。
(3)有害干擾。已使無線電通信業務嚴重降低質量,引起阻塞或反復阻斷。